英皇書院有些挺優良的傳統。學校鼓勵同學們自發地組織課外活動。
進 了母校般含道校舍,我開始找能拉小提琴的同學。我只找到一位——張錫憲。其實我早認識鍚憲。他也是鮑穎忠老師的學生。他和我唸同一級。鮑老師常安排我和他 拉小提琴二重奏。
「鍚憲,在英皇書院還有別的提琴手嗎?」我問。
「我找不到。」錫憲說。「甚麼?你想玩新的音樂嗎?」
「新 的音樂……?」
「下課後來音樂室。」
到了音樂室,錫憲介紹我認識了一些學長。
「喂,我們將開新班,教口 琴課。」一個胖子說。「張開口,讓我看口、牙及唇。好,給你一個口琴。去學吹奏。你會看樂譜嗎?」
「阿蕭拉小提琴。」錫憲說。
「好! 不用教個音樂文盲。喂,你快去練口琴。我們將擴充學校口琴隊。音樂會快到了。」
就這樣,我參加了英皇書院口琴隊。這口琴隊在過去數十年培 育不知多少音樂人才,部分成為了香港口琴演奏大師,其中幾位多次參加國際口琴大賽,也將於2010年香港藝術節演出。
與小提琴比較,口琴 簡單得多。我吹了一會便能掌握基本口琴技巧,但還沒有機會嘗試學吹全部12音階的半音階口琴,口琴隊已給了我新的任務。
「我們要演巴哈的 G弦詠嘆調。」領班同學說。「口琴隊要加一個低音大提琴。誰會拉?」
沒人回應。領隊和錫憲回頭,看著我。
「甚麼?」我 問。
「阿蕭,你去拉低音大提琴!」
就這樣,我開始了拉倍大的生涯。
誰是我的導師?我。拿起那大傢伙,我 草草吃完午餐,躱在音樂室裡埋頭苦練,成功擔任了英皇書院口琴隊低音大提琴手。棒!多美好的經驗。原來我可以靠自學,苦練,研究去掌握一門新技術,而學長 的鼓勵及支持,果真可令後輩成才。棒!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