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炯柱博客

     返回

  炯柱博客 炯柱博客

目錄

 

封存

 

 
2010年2月22日
學者文獻


中國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(六)

正月初九。混沌穿梭交際忙碌一周歸來,復上座。

遂詢之以華夏音樂之源。一問三不知。這位蛋頭大哥雖然有龐大無比的記憶體,但可惜不是多媒體,在傳達史前人類的活動時,很不清晰,叫人無法理解;加上他的翻譯能力奇差,這片對話直如萬籟俱寂。只偶然傳來. . . . . .

混沌 : 天、地、人、天、地、人. . . . . .
( 一會是呼嘯聲,嗚嗚聲,敲擊聲. . . . .仿彿有上下竄動的混音,伴隨種種時緩時促的節奏,如石,如竹,如鐘,如匏,亦有弦聲,歌踏. . . . . . )

先生仿如天籟人籟地籟,渾然一體。

聽着聽着,我開始有點明白了. . . . . . .不是混沌的翻譯力低,而是概念在時間大宇宙中不停流變的問題。我現在稱之為「音」與「樂」的概念,在數十萬年前中原人類或猿人發聲開始,是不存在的。就像「中國」這個概念一樣,遠古上古中古近世以至天並不一樣。故「音樂」亦是一個動態概念,不應以今日話語定義古之「音」與「樂」,故不可說。

那麼,我們改一個角度去感受漢族音樂的起源吧。

五帝三皇到夏商周時期,華夏文化基本是沿黄河由西向東伸展。時間約距今五千年至二千五百年左右。這期間,漢族的音樂已相當發達。樂噐的種類很豐富,與今日相比,當時除了沒有用弓拉奏的弓弦樂器外,其他諸如吹管、撥彈,與敲擊等的樂噐有百種。朝廷裡有專管音樂的官員,有不同規模與形制的樂隊。有不同類型,功能各異的樂種。學者亦有利用音樂進行教育的,亦有研辯音樂觀念的論述。甚至中國音樂樂理在這期間也已經形成。《呂氏春秋》裡已有十二律相生,以及三分損益法的記載了,這亦即中國七聲音階產生的方法。

《呂氏春秋》是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成書。証明在此之前,中國已有七聲音階,只是每個相鄰音之間的音距,與我們今天的西洋大小調七聲音階稍有不同而已。就像曆法中陰曆與陽曆分別般。

有關中國樂理,我日後會詳細向混沌討教,今天就不展述了。

我雖然愚鈍,沒有清楚感悟混沌全部的意思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:中國文化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,音樂早已是古中國文化一個主要部分,最少在三、四千年前已成熟。只是,由於古代沒有錄音錄影,加上文字記載流失、分散,以及教育制度太受政治影響,至令我們的音樂文明蒙上塵埃。

我們應從歷史吸取教訓。

(待續)


標籤: 學者文獻

 


提交評論
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10 Music for Our Young Foundation.Designed by SunnyVis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