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炯柱博客

     返回

  炯柱博客 炯柱博客

目錄

 

封存

 

 
2010年1月27日
學者文獻


中國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(二)

我繼續與混沌談論着怎樣欣賞中國音樂。為免弄得太複雜,我們還是把話題集中在籠統定義的漢族音樂上。

混沌 :音樂是一種符號化聲音。聽懂了不同地方、不同方言的音樂,等於是上了速成班,以最短的時間真真實實地感
受到不同口音不同方言的說話特色,就像〈梁祝〉雖然交響化了,但還讓人察覺察到越劇音樂的影子般。這是一個何等豐盛的世界,是一件何等叫人賞心的樂事。如果,有朝一日,我們都不再懂說自己的方言,全國國民都只會單一官話,這等於宣佈地方音樂的死亡。

我 :是呀,如果我們不能再用廣府話唱〈落雨大〉,而把這首民謠唱成「下雨大. . . . 」,那就要捨棄入聲的落字,改為用官話唱去聲的下字,音樂便變了,雨的味道也不同了。

混沌 :你們便從此不再用唱「落街冇錢買麵包」(笑)。

我 :地方音樂還可以讓我們跟歷史對話。

混沌 :單是你們廣東人便有兩種充滿古意的樂種:潮州弦詩與客家漢樂;即使是被視為較年輕的廣東音樂,其中也有不少古曲,例如<昭君怨>便是一種六十八板體,這跟原稱鼓子曲的河南大調曲子有無關係,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。河南屬於中原地區。河南大調曲子的板頭曲便是六十八板體,這是中原傳統民間音樂的一種流行曲式。六十八板體成為一種固定的音樂模式,起碼已有二百多年,清朝乾隆時的《一素子琵琶譜》抄本中便有記載。那是公元1762年的抄本。潮州弦詩與廣東客家漢樂,也都有這類六十八板體裁的曲式,例如潮州箏曲<寒鴉戲水>以及客家箏曲<出水蓮>都是六十八板體。

我 :這直是音樂絲綢之路。研究六十八板體的流通路徑,也許能發掘出某一段時期漢族音樂文化流通的走向方式。
不過,我們這快餐一代,除了可以容忍大部頭的西洋歌劇、交響曲外,竟容不下原裝六十八板的<昭君怨>,現時,國人奏的多已是簡約本了。

看官,我跟混沌的對話以後將逢周一刊出。


標籤: 學者文獻

 


提交評論
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10 Music for Our Young Foundation.Designed by SunnyVision.